安徽首富曹仁贤:放弃铁饭碗,在澡堂边拼出4000亿新能源帝国
2025-11-12 21:58:00
  • 0
  • 0
  • 0
  • 0

2025年10月2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年胡润百富榜》,曹仁贤与苏蕾夫妇以675亿元身家位列榜单第76名,曹仁贤不仅稳坐安徽首富宝座,其财富规模还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中环新能源余竹云足足445亿元。曹仁贤旗下企业阳光电源,有着“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之称,市值如今已超4000亿元。


从大学教师,到澡堂边的创业小作坊,再到全球新能源巨头,曹仁贤用二十余年的专注与创新,带领阳光电源穿越行业周期,走出了令全球注目的增长曲线。

放弃“铁饭碗”,澡堂边小屋创业

1968年,曹仁贤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他家境清贫,但其父母始终支持他读书。曹仁贤读书颇为用功,于1986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后,因为学习优异被推荐成为免试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曹仁贤选择留校任教,希望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合肥工业大学任教期间,曹仁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在一次出国考察中,他看到光伏技术在欧美国家的初步应用,曹仁贤敏锐地意识到,能源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这个冷门的领域可能蕴含巨大商机。

1997年,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个“铁饭碗”,决定下海创业。曹仁贤东拼西凑筹集了5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阳光电源,办公地点选在了合肥一家澡堂边上的两间小屋中。

那时,国内光伏市场还未兴起,曹仁贤不得不先做一些传统的电源产品,如应急电源、开关电源等,或者帮别人订做一些技术比较“偏门”的电源,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南疆铁路订单,阳光电源的转折点

1998年春天,曹仁贤和他的阳光电源迎来转机。一天正在做试验的曹仁贤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负责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到喀什段的电源技术人员。这位技术人员在电话中表示,希望在荒芜南疆铁路沿线架设电力设施,却苦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而无法实现。在资料检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曹仁贤发表的论文,发现他在做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科研,而且已经相当有进展,于是“按文索骥”,几经辗转前来寻求解决方案。

曹仁贤邀请对方来自己公司洽谈,当对方到曹仁贤的“小作坊”,看到狭小的场地、简单的设备和寥寥几个工人,不禁脱口而出:“你们有能力做好么?不会是骗子吧?”

但曹仁贤凭借对电网和电源的专业阐述,最终打动了对方,拿到了首张60万元的订单。他与同事经过2个月的闭关研发,为中国南疆铁路信号供电系统开发出第一台太阳能控制器。


砍掉赚钱的业务,为未来发展做减法

随着公司逐步走上正轨,曹仁贤面临着关键的战略抉择。2004年,当新能源发展趋势渐趋明朗时,他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直呼“疯了”的决定——砍掉当时最赚钱的UPS不间断电源业务和应急电源领域两块现金流业务,将资源集中到新能源产品上来,只做控制器和逆变器。

这对一家成长中的公司来说极为艰难,因为这些决策意味着主动放弃几千万元的销售收入。

回顾当时的决策,曹仁贤坦言:“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战术,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战略,这是非常痛苦的决策过程”。

但他坚信,“现在赚钱,不等于明年还会赚钱。顶尖企业3年以后的产品都在预演了,我们还在为今天的生活拼命,肯定没有后劲”。

做减法是为了将来做加法。2015年,当国内电动车市场才刚刚起步、锂电池仍十分昂贵时,曹仁贤已带领阳光电源切入储能行业。

他解释:“当时进入储能市场也是基于对可再生能源未来渗透率逐步增加的预期。由于太阳能、风能都有波动性,间歇式能源的弊端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我想储能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以技术立企,高强度投入自主创新

曹仁贤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打破了SMA、施耐德、西门子等外国企业的垄断。

在曹仁贤的带领下,阳光电源平均每三个月一次细节微调,每半年对产品进行一次大幅升级,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

二十多年来,光伏逆变器的转换效率从早期的90%提升到99%,价格从每瓦十几元降至不到0.2元。

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研发投入达20.37亿元,同比增长37%,投入力度名列光伏行业前茅。


A股上市,光伏逆变器称霸全球

2011年11月,阳光电源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为阳光电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12年起,阳光电源的营收从10.83亿增长到2020年的192.86亿,8年时间涨了12倍。尤其是在光伏逆变器领域,阳光电源的出货量长期稳居全球第一。

得益于阳光电源,全球逆变器成本和价格大幅下降。“这二十年,我们把成本从当年的五块钱一瓦,降到现在的两毛钱一瓦,整整降低了25倍,现在很多项目当中,都可以使用中国产的设备。”曹仁贤自豪地说。

即便如此,逆变器等设备的毛利率,依然高达35%。但随着华为在光伏领域的发力,阳光电源的市场份额回落到第二位。曹仁贤开始带领阳光电源再次转型。

重构业务,打造储能新引擎

2020年时,曹仁贤并不看好储能业务,因为它的市场太小了,还曾一度动过砍掉这块业务的想法。但是2021年,市场风向突然转变,相关部门推出政策——国内新建设的光伏电站强制性地搭配储能;同时欧洲因俄乌冲突导致电价飙升,家用储能产品迅速推广开来。

幸好,15年前,曹仁贤便已开启了大功率储能专用变流器研发,逐步涵盖了储能变流器、电池、系统集成等多方面,能够提供风、光、储核心设备及高效协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此,阳光电源团队很快基于已有的逆变器做集成,再从国外采购电池电芯,装配成储能系统出售,在储能市场率先落子。

3年后的2023年,阳光电源便与特斯拉在全球市场打得难解难分,轮流占据全球第一大储能系统集成商的位置。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营收达178.03亿元,占营收比重约40.89%,首次超过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成为推动公司营收增长的新引擎。

成功的密码:长期主义与专注专业

回顾曹仁贤的创业历程,专业和专注是他成功的关键。曹仁贤曾说:“企业失败的理由各式各样,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即在恰当的时刻做了恰当的事情”。

他曾在数年前表示:“这么多年走过来,我们这么多老朋友、老搭档的企业一个接一个死去,这是我难以接受的。他们都非常努力,这些企业家的为人也非常好,企业也曾经非常健康,但走到今天都撑不住。对此我感到很痛心”。

曹仁贤将自己的经营哲学总结为“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曾说:“在发展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机会来诱惑,你在这些机会里面能赚钱,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坚守?因为你在分心赚钱的过程中,会透支原来的资源,使你在专业专注的道路上打折扣”。

从50万元起步到市值超4000亿元,从澡堂边的小作坊到全球光伏逆变器龙头,曹仁贤用26年的时间证明了一条商业真理: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并用一生之力把它做到极致。

他在公司墙上的那句话:“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不只是一个商业口号,更是一位清洁能源守护者的毕生追求。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