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蒙牛乳业发布了2024年财报,对于这份财报业内普遍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真的太惨了!财报数字显示,蒙牛乳业2024年全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滑10.1%;归母净利润仅有1.05亿元,较上年暴跌97.8%。这是去年高飞成为蒙牛乳业第六代掌门人的首份成绩单,有人说这份财报是高飞对卢敏放时代留下 “后遗症”的“刮骨疗毒”。事实到底是不是如此?
净利润暴跌的三大诱因
从财报来看,蒙牛净利润暴跌的直接原因是子公司贝拉米和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巨额减值,其中,贝拉米因为2024年业绩未达预期,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39.81亿元;现代牧业则因亏损拖累蒙牛8.27亿元。这两项减值总计占净利润下滑的90%以上,成为蒙牛今年财报中的主要“雷区”。
乳制品行业周期性衰退与大环境变化导致的消费疲软,也对蒙牛的营收和净利造成财产巨大压力。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乳协)相关数据显示,乳制品生产企业亦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原料乳过剩,企业大量生产工业乳粉,库存激增。消费端受大环境影响,需求减弱,礼品往来减少。这两大因素导致蒙牛核心业务液态奶(占比82.4%)营收同比下滑10.97%,冰淇淋、奶粉业务亦分别下降14.12%和12.68%。
对比伊利来看,蒙牛对液态奶的依赖程度过高,伊利液态奶占比68%,而蒙牛液态奶占比82.4%,致使蒙牛更容易被行业周期拖累。比如,伊利2024年在奶粉业务方面营收超270亿元(占比20%)、冰淇淋业务也破百亿。反观蒙牛奶粉业务的营收仅33.2亿元(占比3.7%),冰淇淋业务收入51.8亿元(占比5.8%)。业务结构的过于单一,让蒙牛在行业波动中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营收受行业周期影响下滑。
战略资产变“商誉黑洞”
贝拉米作为卢敏放时代为蒙牛留下的最大一颗“雷”,被高飞定点“拆除”,一次性计提贝拉米减值39.81亿元。那么,贝拉米是谁?它为何会被蒙牛收购?其又是如何拖累蒙牛的?
贝拉米(Bellamy's Organic)是成立于2004年的澳大利亚知名有机婴幼儿食品品牌,主营有机奶粉、辅食等高端母婴产品。它以“有机认证”“无添加”作为核心卖点,曾凭借跨境代购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
2019年,时任蒙牛总裁卢敏放十分看好贝拉米,他认为蒙牛奶粉业务长期薄弱,营收占比过低,如果能够收购贝拉米,将有效弥补蒙牛业务短板,帮助其抢占高端有机奶粉市场,并对飞鹤、达能等竞争对手形成优势。另外,贝拉米作为澳大利亚上市公司,蒙牛能够将其收购的话,贝拉米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供应链等优质资产,将为蒙牛在澳洲和东南亚市场的拓展提供巨大支撑。最重要的是,蒙牛押宝消费升级,它认为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中国母婴市场对有机、进口的高端奶粉需求旺盛,收购贝拉米将为蒙牛开辟新的增长渠道。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残酷。当蒙牛以14.6亿澳元(约71亿元人民币)高达527%溢价收购贝拉米之后,贝拉米的糟糕表现成为了蒙牛的负担,期望中的战略资产变成了“商誉黑洞”。
因为贝拉米没有通过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再叠加中国跨境购政策的收紧,中国本土奶粉品牌的崛起,贝拉米营收从2019年的10亿元暴跌至2024年的不足1亿元。而其也被蒙牛自2021年起多次计提商誉减值,截至2024年累计减值约50亿元,已成为蒙牛的“商誉黑洞”。
高飞的“刮骨疗毒”
蒙牛现任总裁高飞已对贝拉米采取“止血”措施,一次性计提贝拉米商誉减值之后,蒙牛通过削减其10.8%的行政费用、8.3%的销售费用,实现了经营利润8.2%的提升,短时间内高飞的止血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蒙牛现任总裁高飞
另外,高飞推动“一体两翼”战略,重构蒙牛的增长逻辑。“一体”,主要指蒙牛的核心业务。高飞认为还是要聚焦蒙牛常温液奶、低温乳品等六大核心业务,通过产品高端化(如特仑苏有机系列)和数智化升级(宁夏“灯塔工厂”提升生产效率20倍)稳住基本盘。
“两翼”,主要指蒙牛旗下的营养健康平台和海外平台。面对原奶过剩的压力,高飞认为蒙牛要发力奶酪、功能性乳品(如运动蛋白饮)等高附加值品类,布局乳铁蛋白等精深加工,以实现“奶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跃迁。海外则主要依靠“艾雪”、“贝拉米”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推进“2B+2C”策略,通过国际营收为蒙牛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高飞的“一体两翼”战略能否带领蒙牛重现“特仑苏式”辉煌?我不确定。但蒙牛的这场“刮骨疗毒”的变革,或将是中国乳业从规模扩张回归价值增长的关键一幕。